时间: 2025-04-28 17:19:11 | 作者: 排球器材
月,笔者受邀参加赣州市青少年小排球培训工作,培训之余最想去的地方无疑是充满排球传奇色彩的“赣州三中”。在朋友的引荐下,我们一行得以机会去赣州三中一探究竟,揭开这所学校排球的神秘面纱。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摆放整齐的排球球形石墩,十分醒目,别具一格,既美观又突出学校排球特色,我想这里应该就是了。
一位老师在门口迎接,瘦高的个子,皮肤黝黑,典型的体育人特征;而他的额头却布满了深深皱纹,确实不应该是这一个年龄段的印记,想来被身心俱疲的事业所拖累,在所难免;他讲起话来沉稳、有力,条理清晰,足以感受到他的阅历深厚。不出所料,他就是赣州三中排球队的灵魂人物——李千教练。初见李千教练,仔仔细细地观察他目光如炬,眼神中透着坚韧与执着,带着一种排球人所特有的——不服输精神。
从外表的校园排球文化,到内在排球训练场所及运动员,一边询问,一边揣摩,这所学校从最初的艰苦条件,再到披星戴月的辛勤付出,脑海中再现当年的一幕幕。当我谈及他这些年对排球事业的付出,感慨他一路的艰辛时,他打开了话匣子,一段尘封的故事就此展开。
时间回溯到2003年,彼时的赣州三中女排,老教练退休;新教练还没有着落,队员更是青黄不接,一切都处于混沌未开的状态。李千教练也是在这一年,阴差阳错下成为了球队的教练。那时的训练场地,地处教学楼与学校围墙边缘,隐藏在一块从不被人所记得的角落当中;本来也不是排球场地,只是这里相对平整些,支起杆子、挂上球网,如果用“简陋”一词来形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;原本将将大小合适的场地,又被一条下水沟斜向通过,原本相对平坦的场地更变得凹凸不平;扬灰地上除了土就是灰,每次训练第一件事就是扫除,但训练时,扬起的灰尘让队员们苦不堪言,队员们在这样的场地上摸爬滚打,不等训练结束,教练和运动员早已经变身泥人;每当下雨,更是惨不忍睹,坑洼不同的场地到处是水坑,墙角水深的地方没过膝盖,被雨水冲刷上来的黄泥漫过球场。即便训练条件再艰苦,每天两次训练(早6:00-7:30,晚18:00-20:00)从未间断,摔伤是常有的事,膝盖和腰部的伤痛更是如影随形,教练看在眼里,却疼在心上。
相对扬灰训练场地,其它方面条件更是苦不堪言。训练器材极度匮乏,一根铁柱子用了20多年,一张球网缝缝补补使用超过3年,没有标志杆就找竹竿代替;训练用球数量有限,加之在扬灰地上使用磨损严重,开胶、掉皮是常态,为了让运动员增强责任意识,每个训练球都标上号码,责任到人、避免丢失;运动员的球鞋刚穿一周就被场地磨开了胶,运动员即心痛又难过,但训练还得坚持,由是找来胶布粘上接着训练。在招生方面,每年仅有两三个特长生指标,想要组建一支完整的队伍都困难重重,只能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拼凑在一起训练,这无疑给训练和比赛增加了极大的难度。更让李千教练担忧的是,他当时只是一名临时聘任的教练,工作随时有可能不保,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境,李千教练兢兢业业,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次训练,热心付出每一名队员,坚守着这个岗位不离不弃。每天,天还未亮,他就来到训练场地,等待队员们的到来;下午放学后,训练又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。那时的训练都没有补贴,学校为了尊重他的劳动,东挪西凑一个月给50块钱的津贴,当然,在那段历史环境来说,学校确实已经仁至义尽了。而有情有义的李千教练也从未因此减少训练的强度和时长,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。他心中怀揣着一个信念:要让这支队伍走出赣州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2003年到2007年,是李千教练和球队最为艰难的时期。工作的不稳定,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,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上的压力。在训练上,由于队员们基础参差不齐,多数都是零基础,说是特长生,仅仅是比别人高一点,或运动能力强一些罢了,毕竟在赣州地区排球运动的普及度几乎为零,导致平日的训练难度极大。但李千教练没有丝毫退缩,也没有一点抱怨,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泡在球场上,来一个练习一个,来一群就指导一支队伍。他从最基础的动作教起,一个手势、一个步伐,都耐心地示范无数次,不曾有过任何厌倦。为了快速提升队员们的实战能力,他常常在训练结束后,独自研究教法到深夜。
在经济上,微薄的补贴难以维持生活,尽管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,李千教练却从未想过降低对训练的要求。但队员有困难时,李千教练都会毫不犹豫的送上帮助,宁愿自己掏腰包,也要让队员留下来;为了节约学校开支,他自己动手修理训练器材,从来舍不得丢掉任何一样破旧的物品,变废为宝是他是擅长的事情,身边又多出一样又一样教具;实在不行的,他也只好厚着脸皮却跟校长说好话,争取学校的支持与帮助,用有限的资源为队员们创造尽可能好的训练条件。与此同时,球队在比赛中的成绩并不理想,在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中,排名始终处于下游。训练条件无法保障,代课薪水收入偏低,球队竞争力有限,时刻都困扰着这名年轻的小伙子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李千教练也有过动摇,但每次“咬咬牙、跺跺脚”之后,他又改变了主意。广东的一所学校向他发出了邀请,待遇优厚,发展前途也十分可观,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难以割舍的诱惑。就在他准备离开的前夕,赣州三中的女校长找到了他,鼓励他再坚持一下,相信球队一定会迎来转机。校长的话,让李千教练陷入了沉思。看着队员们渴望训练的眼神,回想到自己在赣州三中的排球梦,他最终选择了留下。
幸运的是,这一年,在学校的努力下,他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解决,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赣州三中的决心,而知恩图报更是压在他心底的一块石头,必须让队伍强起来扭转在竞争中的劣势。此后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球队的训练中,不断调整训练方法,千方百计的提升队员们的技术水平。在他的努力下,球队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,在省内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千教练深知,要想让球队持续发展,一定要解决招生和训练场地的问题。他不断地向学校领导争取,一次不行就两次,两次不行就三次……软磨硬泡中,领导也深受感动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招生人数逐渐增加,从最初的两三个增加到了五个、六个。2013年,学校满足了他的愿望,开始从初中一年级招生,这一举措为球队建立了完善的梯队,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队员人数的增加,也带来了新的问题,训练压力倍增,李千教练一个人难以兼顾六个梯队。2017年,学校外聘了赣南师范大学排球专业的学生作为助手,这才缓解了训练的压力。同年,为了改善训练条件,李千教练四处奔走,在学校的支持下,终于租下了附近大学的老体育馆。虽然只是租来的场地,但比起之前的水泥地,已经有了天壤之别。队员们在相对专业的场地上训练,受伤的次数明显减少,训练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每个人内心都感受到学校的强烈支持,怀揣着感恩之心,刻苦训练,等待时机。
在李千教练的悉心指导下,球队的实力越来越强。在省内的比赛中,赣州三中女排慢慢的变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,多次包揽冠军,在全省范围内慢慢的变成为一支受人尊敬的队伍。队员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,也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,慢慢的变多的学生加入到排球队中,排球队形成了良性循环,也郑重进入了发展快速路。与此同时,排球文化在校园里逐渐传播开来,排球也成为了学校的特色与品牌。
2021年,对于赣州三中女排来说,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学校新建的专业排球馆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这座排球馆按照高标准设计,设施先进,为球队提供了一流的训练和比赛环境。新排球馆的建成,不仅是球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,更是排球文化在校园里蒸蒸日上的象征。
如今,赣州三中的排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。学校不仅在竞技层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还在后备人才储备方面积极地推进。正是凭借多年的积淀,李千身兼赣州市青少年排球总教练一职,负责全市范围内的排球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,成为赣州市排球发展的中坚力量。李千总教练从全市开始布局,将全市后备人才教育培训关口前移,与国家战备保持一致,先后组织并开展了小年龄段的排球普及活动,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球、热爱排球,带动更多的基层学校去参加了。在他的努力下,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排球热潮,排球文化真正融入到了学生们的生活中。现在的赣州三中排球队,成为城市的品牌与形象,现代化的排球馆、满墙的荣誉奖杯、系统的排球档案,无一不彰显着这所学校在排球领域的辉煌成就,它已然是国家级排球后备人才基地,是成功的典范。
回顾李千教练的执教生涯,二十多年的时光,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,在困境中不断前行。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,为队员们搭建了通往梦想的桥梁。他不仅是一名教练,更是队员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。李千教练是中国基层教练的缩影,更是中国基层教练的代表,正是凭借着千千万基层教练的执着与坚持,才使得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慢慢的变好,也使得我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层出不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